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攻略(三国赵云传2纵横天下攻略详解)

安盛网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攻略,三国赵云传2纵横天下攻略详解?

三国赵云传2纵横天下是一款策略RPG游戏,玩家扮演赵云,率领一支小部队在三国乱世中杀出重围,最终建立自己的势力,统一天下。以下是攻略详解:

1. 了解游戏地图和界面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攻略(三国赵云传2纵横天下攻略详解)

游戏地图左侧有一列菜单,分为城镇、道具、人物、军队、队伍五个选项。在游戏过程中,玩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和管理这五个方面的资源,以提高自己的实力。

2. 探索世界

在游戏中,赵云需要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各种城镇、村庄和地形,不断扩充自己的领地,并获得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在探索新的区域时,需要注意地形和天气对军队的影响,以及敌人的出没。

3. 招募人才

在游戏中,有很多可以招募的人才,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在战斗中能够帮助玩家取得更多的胜利。玩家需要在各个城镇、村庄或者野外寻找这些人才,并付出相应的费用。

4. 组建军队和队伍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组建多只军队和队伍,每只军队和队伍都有自己的领袖。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调整军队和队伍的编制,以便最大化利用每个人才的特长和技能。

5. 进攻和防守策略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不断进攻敌人的城池和军队,同时也要防御自己的城池。在进攻和防守的过程中,需要对敌人的实力和地形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制定适当的策略。

6. 管理资源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管理自己的资源,在获得任务奖励、掠夺敌人城池和贸易等途径获取和消耗各种资源。需要保持平衡,确保自己的军队和队伍有足够的装备、武器、粮草等资源。

以上是三国赵云传2纵横天下的攻略详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就是能培养三国英雄的游戏?

三国赵云传之纵横天下是三国赵云传的后续资料片。该作继承前作的风格,任然采用A.RPG的战斗游戏模式,赵云继续在本作中英勇神武,冲锋陷阵,大破敌阵和前作相比在战斗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许多战斗场面都是双方甚至几方士兵的大势冲杀;在战役中可运用攻坚战、救援战、突围战等。本作的技能招试也得到了大幅加强,在武器装备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武器炼化系统,多种多样的搭配出经典终极神兵利器。在故事方面情节上使人物的情感刻画更为细腻,并且配合史实,还增加隐藏了多种结局。而且在此基础上制作小组加入了更多的新的原创剧情,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赵云将军的人物性格,使之更加贴近真实。本作对符咒和必杀技做了改进和增强,而且还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视觉华丽的符咒与必杀技。多兵种的运用让玩家更灵活的调配,使得游戏的策略性和挑战性大大增加。至于兵种本身,除了前作深受玩家好评的兵种外,还增加了新的兵种加入编排,如鬼兵、锯齿兵、巨斧兵、刀骑兵、召唤师等。三国赵云传纵横天下天下与前作单一结局不同的是,除了一个史实的结局之外。还增加了一个全新隐藏结局:通过玩家不断的努力,赵云将军帮助主公争夺天下,大兴蜀汉匡扶汉室。三国赵云传纵横天下作为一款经典的A.RPG游戏,在可玩度和游戏性来说还真是让玩家回味无穷的。喜欢三国题材的玩家赶快去玩吧。

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样的?

说起赵云,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会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给王者荣耀送的首冲,并且发自内心地感慨:“充钱使人快乐!”或许还有人会想起前几年网上火过一段时间的恶搞版喊麦《刀山火海》:“刀怒斩雪翼雕,山豪迈冲云霄。长板坡在燃烧,我直播砍曹操。”虽然这是一个搞怪的视频,但是在B站上很多网友表示这是他们唯一能忍受的“喊麦”作品,因为它没有像其它什么所谓的“喊麦”一样通篇不知所云,全篇“这、那、我、他”。扯远了,接下来言归正传。

人们严重的赵云具象出来可能是这样的:浓眉大眼,身形挺拔,银盔银甲......反正只要照着现在的网络小说主角的形象往赵云身上套准没错。因为《三国演义》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它在千年时光中潜移默化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其中浑身是胆的赵子龙更是家喻户晓,长坂坡中七进七出顺利带回了阿斗,这更是无比契合中国人的英雄情节。可是,除了这一场战斗之外,赵云还有什么值得称赞的战役呢?在我的印象中是没有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三国志》对于赵云的记载吧。《三国志》中记载,赵云本身是公孙瓒的下属,在对抗袁绍之时借给了刘皇叔。这刘皇叔是什么人?那可是天命之人,赵云自然是心悦诚服于刘备了(莫名地想起了荆州)。接着就是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成功的在刘备抛妻弃子逃走之后保护阿斗与甘夫人(阿斗的母亲)突破重围,使得刘备一家人再度团圆。之后赵云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与张飞一同从荆州一路“平推”到江州,之后兵分两路,赵云沿着外水一路又打向了成都,最终众人在成都会师。后来赵云又被派往汉中驻扎。之后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赵云的最后一次战役了。此次战役是攻打岐山,赵云的任务就是带着邓芝一同抵御曹真,这一战赵云战败,但是因为守的好,所以不算大败。

以上就是赵云的真实履历,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长坂坡一战,这一战直接奠定了赵云日后成为五虎将的地位,也成功的让后世的人对他赞不绝口。其实赵云有实力,但是绝对没有达到后世之人所传的那么邪乎。

我曾经看见有人说赵云才是蜀国第一大将,什么关羽张飞统统都要靠边站。对于这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不否认赵云的强大,但我认为这种强大是体现在他临阵时的应变的。我们都认为赵云“浑身是胆”,都说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赵云的临阵应变之力绝对十分强大,换句话说就是心理素质十分过硬,这一点在长坂坡一战表现得淋漓尽致,试问:假如赵云的心理素质不过关,他能够于万军从中杀得七进七出吗?显然是不能的。高手对决,心理博弈往往占很大一部分,一个胆子大的人显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可相较于他出色的单兵能力,他的领兵作战能力显然就算不上好了,因为倘若他在历史上有指挥过出色的战役的话,后世之人不会一无所知的。站在千年后的我们对于历史的真假有着极为便捷的鉴别方法:没能经历时间长河冲刷的,大多不具备被后世记住的资本。

所以我认为真实的赵云就是一个除了胆子大以外没什么特点的一流武将。

刘禅真的傻吗?

刘禅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登基前,从207年出生到223年继位这16年。

2.诸葛亮时代,从223年继位到234年诸葛亮病逝这11年。

3.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4.晚年,263年蜀国灭亡到271年刘禅去世这8年。

刘禅在人生头16年里有记载的就两件事,208年赵云在长坂坡之战救阿斗,212年张飞、赵云截江救阿斗,在两件事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描写,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这两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刘禅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见是赵云怀中的襁褓婴儿,再见就已是蜀汉的皇帝了。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刘禅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此时的刘禅17岁,这些“经世之学”刘禅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学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记载表明刘禅有过什么内政,军事方面的经验,不管怎样,他还是个17岁的孩子,想想我们1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摆在刘禅面前的是内忧外患中的蜀国,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什么,于情于理放权给诸葛亮都是最好的选择。

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去世,刘禅继位称帝,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武侯辅政。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钦点了诸葛亮来辅政,把蜀国和刘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位托孤大臣,尚书令李严,这个李严本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刘璋命李严率军抵抗刘备,没想到李严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李严二人呢,有人说是为了牵制诸葛亮,刘备也不放心诸葛亮大权独揽,也有说李严是益州派(原刘璋部下)的代表,这样安排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派系,后来诸葛亮与李严也确实有分歧,这是另一话题了。

回过头来,刘禅从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的11年里,我没有看到任何刘禅自己做的决定,不知道娶了张飞两个女儿算不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仿佛是一位看客,看《三国志··后主传》就像在看流水账,也难怪《后主传》只有三千字,而《诸葛亮传》六千字。

怎样评价刘禅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为平庸,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就像评价官员,无作为、有作为或胡作为,刘禅是无作为,既然不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刘禅的无作为看起来也是不是件坏事。问题是诸葛亮在的时候什么事都能担着,就像是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刘禅是虚位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是首相大权独揽,那要是诸葛亮不在了呢?刘禅做好掌权的准备了吗?

234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备集团经历了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来到了后诸葛时代,为什么不是刘禅时代,因为刘禅还不配为这29年打上个人烙印,有人说刘禅也不是一无是处之人,你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不还存在29年呢吗,这就是典型的强加因果了,我还说要不是刘禅昏庸,蜀汉能延续更长时间呢,那到底刘禅在后诸葛时代表现如何呢?

诸葛亮刚一去世,蜀军就内讧了,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这件事就不在此展开了。结论就是魏延没想造反,但确实违抗诸葛亮留下的军令了,也确实想夺取军权了,这件事准确的说是魏延和杨仪内讧事件,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为此事咨询了董允、蒋琬的意见,决定站在杨仪一边。

结果是魏延兵败被杀,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这是多深仇大恨啊,还要鞭尸,还灭族。

这件事暴露了一些问题,诸葛亮尸骨未寒,蜀国内部就有人争权了,杨仪先斩后奏,还灭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实,这两人都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杨仪这人也膨胀得很,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

杨仪当初说魏延造反,杀了魏延,现在自己竟说出诸葛亮死后,要是率军投降魏国就好了这种话,怕是失了智,该死。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载临死前留下遗嘱: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的决定遵照了丞相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蜀国完成了权力交接,度过了诸葛亮死后的危机,刘禅在此事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三国志》里陈寿把蒋琬、费祎、姜维放在一传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此三人是后诸葛时代Big Three,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人,蜀汉能再坚持30年是这三个人的功劳,跟刘禅关系不大。

之前说过刘禅的前半生用平庸来形容,为何平庸,因为无能,这个无能不是在骂刘禅,而是说刘禅没有才能,没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皇帝的,但无奈生在帝王家,刘禅也不得不接受这个身份,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你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有句话叫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刘禅承担起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又有人说了,当时的情况,蜀国最弱,诸葛亮和姜维都不能更进一步,也不能怪刘禅无能啊,有道理,刘禅做不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是他的错,这谁都做不到,但蜀汉的灭亡,刘禅要负主要责任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是亲近的意思,刘禅久居宫中,不问政事,自然亲近身边的人,而贤臣们在哪?

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蒋琬、费祎、姜维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等地屯田练兵、防御魏国,所以刘禅身边出小人是必然的,贤臣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功绩获得权力、地位,而小人们只用凭着自己离皇帝近,极力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就能飞黄腾达了。

刘禅也从平庸、无能变成昏庸了,糊涂而愚蠢:

先是宦官黄皓弄权,“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刘禅的弟弟刘永因憎恶黄皓,被黄皓诬陷,刘禅竟然疏远刘永,十多年不见刘永……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

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维……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北地王刘谌,刘禅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刘禅不同意,遂自杀,刘禅出城投降。

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说了,总结起来刘禅就是个平庸、无能、昏庸的亡国之君,至于用什么“乐不思蜀”保全自己来证明刘禅聪明……

他是一个普通人。

是的,普通人。有些人做不了皇帝,但他们可以做别的。比如李煜是个优秀的诗人,宋徽宗是

大汉在巴蜀

(一)喜好游乐、喜好女色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影视中,蜀国因为先后有诸葛亮、蒋琬等秉政,再加上乐不思蜀故事的广为流传,所以刘禅给人呈现的印象多是,呆头呆脑、肥头傻胖,对内对外几乎没有显著的作为。对于刘禅的政治举措后边再说,这里先说他的个人喜好,刘禅好声色之乐是确有记载的:

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三国志 · 谯周传》

谯周曾经对刘禅有一段篇幅不小的谏言,他以新莽末年先后崛起的更始帝、公孙述等人与光武皇帝做对比,表达帝王品德对吸引人才、治理国家的关键作用,而后提到:

(刘禅)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三国志 · 谯周传》

意思是,四季的祭祀活动,刘禅有时不出席,但是池苑游乐,刘禅却乐此不疲,常常出现。除了喜好游乐,后主刘禅对女人也没有足够的节制,董允就曾有关于刘禅的后宫规模逾制的谏言: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三国志 · 董允传》

不过在这里,我需要纠正一个长期以来对帝王将相评论的方式,甚至说是方法论:

对刘禅喜好声色犬马的描述,并非要以此直接推断出他的昏聩,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说明刘禅的个人爱好而已,因为过度沉溺女色这件事,虽然对国家有损,但是对估量帝王的军政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刘禅并不是智商低下的人。

比如汉桓帝刘志、魏武曹操、吴后主孙皓、晋武帝司马炎都对女人有着无尽的饥渴,但是他们的治国能力却各自天差地别。不过话说回来,这件事终究是对国家大不利的。

(二)亲小人,远贤臣

为了方便理解,我画了一张蜀国在军事、内政的权力交替简图。真的就只是简图,因为在诸葛亮之后,“ 录尚书事 ”的职权在多位重臣之间是有交叉的,譬如执掌军政的大将军蒋琬和负责内政的董允职权就有所交叉,所以下图将这两方面强行分开是并不严谨的,仅仅是为方便直观的初步认识蒋琬、董允、费祎等几位重臣。

蜀国的军事内政概述

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在延熙九年(246年)蒋琬亡故之后,刘禅已经开始亲自掌握大权,这时候的他是已经三十九岁。

(蒋)琬卒,禅乃自摄国事。《魏略》

蜀国也从此开始由守成向高速的下坡路走去。

之所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 亲小人、远贤臣 ”来描述刘禅,是因为他的作为确实令人不胜唏嘘,比如,他对从前常常直谏的董允愤恨不已:

自(陈)祗之有宠,后主追怨(董)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三国志 · 陈祗传》

董允的直谏,前文已经有所提及,在他的谏言下,刘禅认为自己的帝王威仪受到了轻视。这大概是从诸葛亮时代就根植的长期以来的积怨,因为董允是诸葛亮的班底成员,也是诸葛亮生前十分器重,希望他竭诚辅佐刘禅的朝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三国志 · 诸葛亮传 · 出师表》

只不过刘禅对诸葛亮和蒋琬的态度,都没有像这里,他对待董允的态度一般的直接记载,所以我不能下结论,断言说刘禅也愤恨诸葛亮、蒋琬。

在朝中执掌大权的宵小,一个是黄皓,一是个陈祗: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三国志 · 陈祗传》

其余的诸葛瞻、董厥虽然没有直接作恶,但是他们对黄皓的恶行视若无睹、对皇帝刘禅不加以矫正,说他们是助纣为虐也并不过分。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三国志 · 诸葛亮传》

诸葛瞻还是前丞相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他对国家的作为已经和诸葛亮相去甚远,倒是樊建和罗宪不惧怕黄皓,不齿与之为伍:

然(樊)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罗)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晋书 · 罗宪传》

刘禅并不是情商低下的人,他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比如招揽从魏国归降而来的夏侯霸时的说辞。

及(夏侯)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魏略》

但是很多事情是明明内心清楚,但就是故意不做,或者说灵魂很清醒、身体却诚实。比如他对宦官黄皓的卑劣是有认识的,但就是不愿处置他。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 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华阳国志》

这个就有点像明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就是不愿去做,因为晚睡晚起更自在。刘禅的如此作为直接导致了蜀国内部的分裂加剧:

(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华阳国志》

姜维与黄皓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后来钟会伐蜀时,蜀国错失了对汉中的防御建设。

(三)怯懦暗弱,为活命可以不顾尊严

这里我并不想过多牵扯,刘禅在选择投降与不降上的争论,只想从他到邓艾军营前投降时的表现,来描述一下这是一个多么怂批怯懦的人:

(邓)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三国志 · 邓艾传》

“ 榇 ”就是棺材,意思就是刘禅把自己捆绑起来、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前乞求饶命。庆幸的是,邓艾宽恕了他,说道:

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三国志 · 邓艾传》

邓艾的意思是说,你们幸亏是遇到了我,如果你们遇到的是汉光武初年同样灭蜀地成国的吴汉,那你们就全都没命了。

而更能体现刘禅为了争取活命,卑微下贱到何种地步的,就是他给邓艾奉上的数百字的投降书了,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大汉天子刘禅的威严 ?投降书有译文。

举国投降的代价仅仅是磕个头、跪下来叫爸爸而已?当然不是。他的命、他的尊严和她们的命、她们的尊严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李昭仪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杀。《汉晋春秋》

对于以上的屈辱,刘禅都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我真的是司马昭,我也很想试探下刘禅为了求生,能够接受的人格底线到底在哪,或者说试探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底线。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刘禅的乐不思蜀了,说的是:

文王问道:斗,想家吗?

刘禅:不想!

文王:为何?

刘禅:洛阳是我大汉故国,我如今已经实现“ 还于旧都 ”的夙愿,何必再归蜀。

众人:哈哈哈,大卅笔。

有人认为乐不思蜀是刘禅保命的智慧,我个人对此观点不以为然。“ 此间乐,不思蜀 ”这种话并没有展现出值得称道的语言上的精妙艺术,比如既保住命又维护了自己的颜面。至多是向司马昭秀出自己这个曾经的大汉天子已经没有志向、沉溺安乐的无脸下限,对魏国再没有威胁而已。一个帝王如果始终把保命放在第一位,而且为了保命可以接受去哗宠取宠,这还能称之为智慧吗?

(四)蜀后主的成长悲剧

蜀先主刘备驾崩前,有一段嘱托身后事的记载,其中提到后主刘禅的部分: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诸葛亮集》

起初只注意到了这里边的一句名人名言,后来细想似乎哪里不对劲:刘备对自己儿子刘禅的了解和认识,竟然还需要通过他人(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竟然比刘备还要了解刘禅。如果把刘备的创业历程与刘禅早年成长经历做一个时间顺序总结,不难发现其中饱含的无奈与艰辛:

建安十二年(207年)

刘禅的降生就是在刘备事业级为艰困的时期,这时的刘备四十六岁:

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於荆州,产后主。《三国志 · 二主妃子传》

建安十三年(208年)

第二年曹操南下,刘禅能够勉强保全性命都已实属不易:

(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 · 赵云传》

建安十六年(211年)

五十岁的刘备,应刘璋邀请率军入川,四岁的刘禅留在荆州,由继母孙夫人抚养,不过文献中并没有她如何教养刘禅的记载,而且她自己多有骄纵:

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云别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刘备称汉中王,立十二岁的刘禅为王太子。刘禅到达益州与刘备相聚的具体时间没有记载,如果是在这一年,那么父子二人已经八年未见了。不过即使不是这一年,在刘禅的成长过程来说,也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建安十八年(213年)诸葛亮、张飞、赵云奉明入蜀助战时,基本不太可能会带上六岁的刘禅,而在此之后,先后发生了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南部诸郡、刘备与曹操汉中之战等重大战事,这其中都没有刘备把刘禅带在身边,学习战争经验的记载。

至此,也即是刘禅十二岁时,在文治武功等方面,他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历练与教育,而直到章武元年(221年),刘禅十四岁时,才有安排名士教导刘禅的记载:

先主立太子,(董)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三国志 · 董允传》

更为严重的是,从刘禅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没有任何一次接近战场、观摩战阵的经历。究其原因,也许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无奈或疏忽,也许是教育理念的不同,刘禅没有得到如同曹丕那样追随父亲曹操:

六岁学会射箭,八岁学会骑马, 十岁就随父亲征讨张绣。

这样的历练机会。对于蜀国的衰落与败亡,我们当然可以条件反射式的归咎于昏庸的刘禅、嘲笑他的无能,但是一个蠢孩子、熊孩子的养成只能归咎于他的“ 生性如此 ”、“ 秉性使然 ”吗?

历史上有孙尚香其人吗?

孙尚香,历史上确有其人,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孙夫人的真实姓名,尚香为后世杜撰。

孙氏,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后嫁给左将军刘备作夫人。孙氏陪伴刘备三年,史料并无生育记载。后来回吴,之后生平不可考。三国志无传,刘备、刘禅均未给予任何称号或谥号。《三国志》中孙夫人的真实姓名没有记载,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提到孙坚之女名曰孙仁。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记录: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三国志·赵云传》记录: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