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书的定义与法律性质
告知书,顾名思义,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传达特定信息、声明权利或义务的书面文件,其核心功能在于“告知”,即通过书面形式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并作为法律证据留存。
从法律性质上看,告知书通常属于单方意思表示,即由一方主动发出,另一方被动接收,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通知,告知书可能涉及双方的权利义务调整,因此其法律效力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

告知书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劳动合同解除时,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出具《解除劳动合同告知书》,以确保程序合法;在医疗行为中,医院需向患者提供《手术风险告知书》,以履行知情同意义务。
告知书的法律效力
告知书的法律效力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内容的合法性与明确性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法规或公序良俗,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告知书》中必须明确解除理由,否则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
送达方式的合规性
告知书的送达方式直接影响其法律效力,常见的送达方式包括:
- 直接送达:当面交付并签字确认。
- 邮寄送达:通过EMS或挂号信寄送,并保留邮寄凭证。
- 电子送达: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微信发送,需确保接收方已确认收到。
- 公告送达:在无法联系到对方时,可通过报纸或官方网站公告,但需符合法定程序。
如果送达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告知书无效,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若用人单位仅通过普通邮件发送《解除劳动合同告知书》,而劳动者未签收,法院可能认定解除程序不合法。
接收方的确认
告知书的效力还取决于接收方是否确认收到,在医疗告知书中,患者或其家属需签字确认已了解相关风险;在商业合同中,一方发出的《合同变更告知书》需对方明确回复是否接受变更。
常见类型的告知书及其应用场景
告知书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行政管理类告知书
- 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需向当事人告知拟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给予其申辩机会。
- 行政许可告知书: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需向申请人告知审批进度或补充材料要求。
劳动用工类告知书
- 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告知书: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书面告知劳动者,并说明理由。
- 调岗告知书:企业因经营需要调整员工岗位时,需书面告知并征得同意。
医疗健康类告知书
- 手术风险告知书:医院在手术前需向患者说明手术风险,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
- 疫苗接种告知书:接种单位需向接种者说明疫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商业合同类告知书
- 合同解除告知书:一方因违约或不可抗力解除合同时,需书面通知对方。
- 债权债务催告书: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还款通知,以中断诉讼时效。
如何撰写一份有效的告知书?
为确保告知书的法律效力,撰写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标题明确 应清晰表明文件性质,如《解除劳动合同告知书》《手术风险告知书》等。
内容完整
告知书应包括以下要素:
- 告知对象:明确接收方姓名或单位名称。
- 告知事项:详细说明告知的内容,如解除合同的原因、手术的风险等。
- 法律依据:引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文件的权威性。
- 时间要求:如需对方在一定期限内回复,应明确截止时间。
- 签发单位及日期:加盖公章或负责人签字,并注明签发日期。
语言严谨
避免模糊表述,如“可能”“大概”等,应使用“必须”“应当”等确定性词汇。
送达方式合规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送达方式,并保留送达证据(如签收单、邮寄回执等)。
实务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对方拒收告知书怎么办?
- 可采用公证送达或公告送达方式,确保程序合法。
- 在劳动争议中,可通过劳动仲裁机构协助送达。
有误如何补救?
- 及时发出更正通知,并说明原告知书作废。
- 在商业合同中,可通过补充协议调整原告知内容。
电子告知书是否有效?
- 根据《电子签名法》,符合法定条件的电子告知书具有法律效力,但需确保接收方已确认。
告知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书,在保障各方权益、规范行为程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行政机关,都应重视告知书的撰写与送达,确保其法律效力,接收方也应认真阅读告知内容,必要时寻求法律咨询,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告知书的法律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