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避灾到敬老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节日之一,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这表明在先秦时期,九月丰收时节已有祭祀活动。
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关于重阳节习俗最早的明确记载,而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则始于唐代,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朝廷正式将重阳节定为"三令节"之一(另两个是中和节和上巳节),百官休假,民间庆祝。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跟随仙人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而行,全家登山避灾,傍晚回家,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毙,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数字"九"的神秘意义
重阳节定在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在《易经》中被视为阳数之极。《周易》以阳爻为九,阴爻为六,九代表阳刚、强健、积极,九月初九,两阳相重,阳气极盛,故称"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过盛,容易引发灾祸,因此需要通过登高、佩茱萸等方式来避灾。
"九"谐音"久",寓意长久、长寿,古代帝王被称为"九五之尊",皇宫建筑常用九或九的倍数设计,如故宫的房屋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实际为8707间),太和殿前的台阶为九级等,这些都体现了"九"的尊贵地位。
从数学角度看,"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常用来表示极多、极高、极广的概念,如"九天"、"九州"、"九泉"等。
登高习俗的演变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多重因素有关。
最初,登高与避灾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认为九月初九阳气过盛,容易引发灾祸,而高处接近天界,可以躲避地上的灾厄,汉代《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说明登高时佩戴茱萸是为了驱邪避灾。
随着时间推移,登高的避灾色彩逐渐淡化,娱乐性和健身功能日益突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常在重阳节登高赋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都是重阳登高时的佳作。
唐代以后,重阳登高成为全民性的活动,京城长安的乐游原、曲江池等地成为重阳登高的热门去处,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现代社会中,重阳登高更多体现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许多城市会在重阳节组织登山活动,倡导全民健身,登高望远也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良好方式。
茱萸:重阳节的"护身符"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物之一,佩戴茱萸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茱萸分为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重阳节常用的是吴茱萸。
古人认为茱萸具有驱邪避灾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驱风邪,治寒毒。"重阳时节,天气转凉,佩戴茱萸可以预防感冒等疾病,茱萸的红色果实鲜艳夺目,在古人眼中具有驱邪的视觉威慑力。
佩戴茱萸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将茱萸果实装入红色小袋,制成"茱萸囊"佩于臂上;或将茱萸枝插在发髻上;也有将茱萸果实直接佩戴在衣服上的,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描绘了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
随着时代发展,茱萸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但其作为重阳节文化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现代一些地方在重阳节活动中,会制作茱萸香包或茱萸工艺品,传承这一古老习俗。
菊花:重阳节的"长寿花"
菊花与重阳节有着不解之缘,饮菊花酒、赏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在深秋时节傲霜开放,象征着高洁品格和顽强生命力,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赏菊自然成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菊花酒的制作方法在《西京杂记》中有详细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种酒被认为有明目、治头昏、降血压等功效。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咏菊佳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婉约;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迈,都展现了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现代社会中,重阳赏菊活动依然盛行,各地公园常举办菊花展,展出各种品种的菊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菊花茶也成为流行的养生饮品,传承着重阳节的健康理念。
重阳糕:步步高升的吉祥美食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成为节日的重要象征。
重阳糕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称为"蓬饵"。《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食蓬饵,饮菊花酒。"蓬饵是用蓬草和米面制成的糕点,是重阳糕的雏形。
宋代以后,重阳糕的制作日益精致。《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人各以粉面蒸糕相馈,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明清时期,重阳糕的种类更加丰富,有花糕、蜂糕、糙糕等不同品种。
重阳糕的制作和食用有许多讲究,制作时要在糕上插小彩旗;食用时要先祭祖;赠送重阳糕时不能单数,必须成双成对,一些地方还有将重阳糕切成九层的习俗,象征"重九"。
现代社会中,重阳糕仍然是重阳节的重要食品,各地根据本地特色发展出不同风味的重阳糕,如北京的"花糕"、苏州的"五色糕"、广东的"萝卜糕"等,丰富了节日饮食文化。
重阳节与敬老传统的融合
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这一传统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有多重原因。"九"在数字中最大,与"久"同音,寓意长寿;重阳节在秋季,象征人生的成熟阶段;重阳节的登高活动适合老年人适度锻炼。
重阳敬老的传统实际上源远流长。《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体现了古代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照顾,汉代推行"养老令",对高龄老人给予粮食、布帛等物质优待。
现代社会更加重视敬老传统,重阳节期间,各地会组织慰问老人、举办老年文艺演出、开展义诊等活动,学校常组织学生为老人做实事,培养尊老敬老的美德。"常回家看看"也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倡导子女多陪伴父母。
重阳节的诗词文化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诗词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历代文人墨客在重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魏晋时期,重阳诗开始兴起,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写道:"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表现了诗人重阳节的闲适心境,唐代是重阳诗词的鼎盛时期,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千古名篇。
宋代重阳诗词更加丰富多样,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以女性视角描绘了重阳节的愁绪,苏轼的《定风波·重阳》"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则展现了豁达的胸怀。
明清时期的重阳诗词更加贴近民间生活,唐寅的《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描写了重阳赏菊的情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多次描写大观园中的重阳活动。
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重阳节的习俗变迁,也展现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亲情等永恒主题的思考,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重阳节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传统与现代交融,使这一古老节日焕发新的活力。
在习俗传承方面,许多传统活动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登高活动与现代健身理念结合,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赏菊活动发展为大型菊花展览,融入园林艺术和现代科技;敬老活动更加系统化、制度化,形成了全社会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
在文化传播方面,新媒体为重阳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短视频、社交媒体上关于重阳节的内容丰富多彩,年轻人通过新颖方式了解和参与传统节日,一些地方还开发了重阳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茱萸香包、菊花茶饮等,让传统文化以更时尚的形式走进现代生活。
在精神内涵方面,重阳节所蕴含的健康理念、敬老思想、家庭观念等核心价值得到了新的诠释,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重阳节成为倡导积极老龄观、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契机。
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重阳节为老年节,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重视和保护。
重阳节如同一座文化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通过了解重阳节的这些小知识,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体会到传统节日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让我们一同登高望远,品味菊香,感恩敬老,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