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环境管理
保持舒适卫生的产房环境
母猪分娩后体质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控制适宜的温度(18-22℃),湿度过高会增加细菌滋生风险,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母猪和仔猪受凉,产床应定期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提供安静的环境
母猪在产后容易受到应激,如噪音、频繁的人员走动等都可能影响其恢复,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确保母猪能够充分休息。
合理的垫料管理
产后母猪的垫料应柔软、吸湿性强,如木屑、稻草等,以减少母猪躺卧时的摩擦和不适,垫料应定期更换,防止细菌滋生。
产后营养管理
逐步恢复采食
母猪在分娩后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避免立即喂食高能量、高蛋白饲料,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建议在产后1-2天内提供易消化的流质饲料(如麸皮水、稀粥),随后逐步增加饲料量,并在3-5天后恢复正常饲喂。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产后母猪需要大量营养支持泌乳和身体恢复,因此饲料应富含蛋白质(16%-18%)、能量(3,200-3,400 kcal/kg)以及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钙、磷、维生素E等),可适当添加鱼粉、豆粕等高蛋白原料,并补充适量的青绿饲料,以促进消化和泌乳。
保证充足饮水
母猪在哺乳期需水量大幅增加,应确保饮水充足(每天15-20升),并保持水质清洁,饮水不足会影响泌乳量,甚至导致便秘或乳房炎。
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
观察母猪行为与体况
产后应密切观察母猪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正常体温38.5-39.5℃)以及外阴分泌物情况,若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恶露异常(如恶臭、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可能提示子宫炎或乳房炎,需及时治疗。
预防产后无乳综合征(MMA)
产后无乳综合征(MMA,又称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征)是母猪产后的常见问题,表现为乳房肿胀、泌乳减少、体温升高等,预防措施包括:
- 保持产房卫生,减少细菌感染风险;
- 避免母猪过肥或过瘦;
-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或中药制剂(如益母草、黄芪)以促进泌乳。
预防产后便秘
产后母猪因运动减少、采食量不足易发生便秘,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膳食纤维(如麸皮、甜菜粕)或使用轻泻剂(如硫酸镁)促进排便。
仔猪护理与哺乳管理
确保仔猪及时吃初乳
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对仔猪的免疫力至关重要,应在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让其吃到初乳,并确保每头仔猪都能获得足够的初乳量。
固定乳头
仔猪出生后应人工辅助固定乳头,避免弱小仔猪因抢不到乳头而营养不良,通常将体质较弱的仔猪放在前部乳头,强壮的放在后部乳头。
防止压死仔猪
产后母猪行动不便,容易压死仔猪,可在产床两侧设置护仔栏,或使用保温箱让仔猪在非哺乳时间休息,以减少压死风险。
常见问题及处理
产后不食
可能由应激、消化不良或感染引起,处理措施包括:
- 提供适口性好的饲料(如添加葡萄糖或酵母);
- 注射维生素B族促进食欲;
- 排查是否存在感染(如子宫炎),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子宫脱垂
多发于高龄或体质虚弱的母猪,需及时进行手术复位,并加强营养支持。
乳房炎
表现为乳房红肿、发热、泌乳减少,可采取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等措施,严重时需请兽医处理。
母猪的产后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环境、营养、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科学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还能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猪场的整体效益,养殖户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后护理方案,并定期观察母猪状态,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确保母猪和仔猪的健康成长。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饲养技术,母猪的产后护理将不再是难题,而是提高猪场生产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