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当春天的脚步临近北京,"两会"这个政治关键词都会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对于熟悉中国政治运作的观察者而言,"两会"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窗口;但对于初次接触中国政治制度的人来说,"两会"究竟指代哪两个会议,其运作机制与政治功能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往往需要系统性的解析,本文将从历史源流、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功能定位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个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安排。
两会制度的本源探寻 中国"两会"的正式全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两个会议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双轨并行、协商议政的制度设计,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可追溯至1954年,其前身可以上溯到中央苏区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更早的政治协商机构,1949年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这段特殊历史造就了两会制度特殊的共生关系: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政协则作为专门的协商机构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功能。
两会制度的结构解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架构体系 全国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采用五级组织体系: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代表人数具有广泛代表性,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77人,覆盖56个民族群体,代表构成中基层代表占33%,专业技术人员占21%,充分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参与。
人大会议期间,设有主席团主持会议,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负责具体领域的立法和监督工作,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通过的法律草案需要经过"三读"程序:即三次审议表决才能最终通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态 政协实行界别协商制度,全国政协现有34个界别,包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这种制度设计确保政治协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共有2172名委员,其中有大量非中共人士,充分体现了"肝胆相照"的政治原则。
两会职能的现代演变 (1)人大的四项核心职能 第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设区的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形成了多层次的立法体系,第二,重大事项决定权,包括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等,第三,重要人事任免权,依据法定程序选举国家领导人,第四,监督权,通过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方式监督"一府两院"工作。
(2)政协的三大职能拓展 政治协商从传统的"通报协商"发展为决策前协商、决策中协商的全过程民主实践,民主监督形成提案监督、专项监督、特邀监督员等多元形式,参政议政拓展到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态,2023年全国政协建设的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实现了全天候的履职可能。
两会运行机制的创新发展 (1)会议制度的完善 人大会议确立了代表通道、部长通道、委员通道的"三大通道"制度,仅2023年两会期间就有36位部长在"部长通道"回应社会关切,政协建立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成为高层决策的重要智力支持平台,截至2023年底已举办78次专题协商。
(2)立法程序的优化 立法过程引入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32个基层联系点,在《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就收集建议7.9万条,这种"开门立法"的实践,使立法更好地反映人民意愿。
(3)监督方式的创新 预算监督从程序性审查转向实质性审查,全口径预算监督体系覆盖"四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计整改情况实行清单销号管理,2022年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率达到96%。
两会制度的比较优势 相较于西方议会制度,中国两会制度具有明显特色:第一,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决策效率,又提升了决策质量,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统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每年专题听取两会筹备汇报,第三,制度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动态平衡,五年一次的换届制度与年度会议制度相辅相成。
面向未来的制度完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两会制度正朝着三个方向深化发展: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创新,包括完善基层代表联系群众机制;二是数字化赋能履职效能,2023年已有98%的人大代表开通线上履职平台;三是国际话语权的构建,通过外媒采访、新闻发布等渠道,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知理解。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至今,两会制度已走过近七十个春秋,这个根植中国大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保持根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同时,始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更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有益参考,当我们追问"两会指哪两会"时,本质上是在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而这个答案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